香港常見毒魚介紹:毒性與注意事項

海洋世界充滿了美麗與危險,有些魚類雖然外表吸引人,卻暗藏致命的毒性。這些有毒魚類的毒刺或體內毒素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以下是六種常見的有毒魚類,包括老虎魚、臭肚魚、雞泡魚、庵釘、坑鰜和石頭魚,並詳細介紹它們的毒性特徵及釣魚時需注意的事項。


1. 老虎魚

老虎魚因其鮮豔的條紋和兇猛的外表而得名,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。其背鰭和側線上具有銳利的毒刺,毒性雖不致命,但被刺傷後會引起劇烈疼痛、局部腫脹,甚至可能導致噁心、嘔吐和肌肉痙攣等症狀。
注意事項:釣獲老虎魚時,應避免直接用手觸碰,建議使用厚手套或工具處理。若不慎被刺傷,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,並盡快就醫。


2. 泥鯭

泥鯭是一種常見的沿岸魚類,其背鰭和腹鰭上具有毒刺。雖然毒性較輕,但被刺傷後會引起劇痛、紅腫和局部麻痺感,嚴重時可能導致發炎或感染。
注意事項:處理泥鯭時,建議使用鉗子或剪刀去除毒刺,避免直接用手觸碰。若不慎被刺傷,可用溫水浸泡傷口以減輕疼痛,並保持傷口清潔。


3. 雞泡魚(河豚)

雞泡魚是毒性極強的魚類,其內臟、皮膚和血液中含有劇毒的神經毒素「河豚毒素」。這種毒素的毒性比氰化物強數千倍,誤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、肌肉麻痺,甚至死亡。
注意事項:釣獲雞泡魚時,切勿自行處理或食用。應交由專業人士處理,並避免讓兒童或寵物接觸。若不慎誤食,需立即送醫急救。


4. 庵釘

庵釘是一種底棲性魚類,其背鰭和側線上具有毒刺。被刺傷後會引起劇烈疼痛、局部腫脹和發炎,嚴重時可能導致發燒或感染。
注意事項:釣獲庵釘時,應使用工具小心處理,避免用手直接觸碰。若不慎被刺傷,可用清水沖洗傷口,並盡快就醫。


5. 坑鰜

坑鰜是一種常見的沿岸魚類,其背鰭和臀鰭上具有毒刺。被刺傷後會引起劇烈疼痛和局部腫脹,嚴重時可能導致肌肉麻痺或感染。
注意事項:釣獲坑鰜時,建議使用厚手套或工具處理,避免被刺傷。若不慎被刺傷,可用溫水浸泡傷口以減輕疼痛,並保持傷口清潔。


6. 石頭魚

石頭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魚類之一,其背鰭上的毒刺含有強烈的神經毒素。被刺傷後會引起劇烈疼痛、局部腫脹、肌肉麻痺,嚴重時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。
注意事項:釣獲石頭魚時,應極度小心,避免接觸其毒刺。若不慎被刺傷,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,並盡快就醫。切勿擠壓傷口,以免毒素擴散。


釣魚時的注意事項

  1. 穿戴防護裝備:釣魚時應穿戴厚手套和防滑鞋,避免被毒刺刺傷。
  2. 使用工具處理:釣獲有毒魚類後,應使用鉗子、剪刀等工具處理,避免直接用手觸碰。
  3. 了解魚種特性:釣魚前應了解目標魚種的特性,特別是是否有毒,以便做好防護措施。
  4. 急救措施:若不慎被毒刺刺傷,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,並盡快就醫。避免擠壓傷口,以免毒素擴散。

結語

有毒魚類雖然危險,但只要了解其特性並做好防護措施,便能安全享受釣魚的樂趣。釣魚時應保持警惕,避免因疏忽而受傷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認識這些有毒魚類,並在釣魚過程中保護自身安全。記住,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!